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鄙视链。
乔杉和修睿表演过一个小品,乔杉是一个继承了父亲遗产的全县首富,修睿是高中老师,两人是同学。乔杉请客,搞了一个同学会,在同学会上,各种鄙视修睿。可是,修睿负责了乔杉儿子上高中的事儿,所以他又必须求着自己的同学,结果闹出各种笑话。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桥段是,修睿掏出手机给乔杉看他儿子的成绩,乔杉盯着手机看了半天,最后说:你竟然还能用得起iPhone?修睿大怒:你能不能把心思放在正事儿上?
用一个手机这么小的一个事儿,都可以成为鄙视别人的理由:你这么穷,不应该用这么贵的手机。换句话说:用iPhone的,都应该是我这样的有钱人。所以,鄙视链就开始形成,用iPhone的,看不起用三星的,用三星的看不起用华为的,用华为的看不起用小米的,用小米的,觉得花那么多钱买手机的,都是傻子。
在音乐界,鄙视也是无处不在,玩古典的,鄙视玩爵士的;玩爵士的,鄙视玩流行的;玩流行的,鄙视玩民谣的;最后,大家一起鄙视玩嘻哈的。
事实上,我不断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家要通过鄙视别人,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或者说情绪?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答案。我现在能想到的,大概是因为不停鄙视别人的人,通常来说是不自信,或者在某一方面比较自卑,需要通过在一些方面来鄙视、贬低别人,来给自己信心。
以乔杉和修睿的小品为例,乔杉饰演的角色,其实很自卑,他从小学习就是倒数第一,每次回家都被爸妈打一顿,而修睿呢,却每次都是班级第一名,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可能会伴随他一生,无法完全摆脱。虽然长大后,乔杉继承了家里的遗产,导致他成为了全县的首富,可是他从小学习就不好,进而让他对自己的智商产生了怀疑(他不相信自己儿子能够通过自己努力考上高中),这些事情却永远无法磨灭。所以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贬低修睿,提高自己,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小时候这种心理的落差,好让他觉得自己可以和修睿平起平坐,甚至,高修睿一头。
如果上面的推测是成立的,那么我觉得很多事情可以解释的通。
泰费尔及学生的一些理论可以解释这些现象,“我群中心主义”。大概是这样子说的。我们听到的声音本质上是一道连续的波,但是人脑却把他概率化为抑扬顿挫的“语言”。其实颜色也是一样。这是人脑对大自然的范畴化,只要听到一个音或看见一个颜色,就马上无限夸大这个音与字与其他的音字之间的差距。这种进化机制后来从物理世界过度到心理世界了,当我们出门的时候,大脑就自动范畴化了,我们就像大自然扔出去的硬币,不是字面就是花面。当你是字面的时候,无限不自主地夸大字面与花面的差距。反之亦然,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我群中心主义”。鄙视链是不自主的进化机制的产物,无法消亡。
@xqiushi 这种解释还挺有趣的,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