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间没有主义,只有利益。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的立国之战。跟国民党打,是解放战争,是内战,没有跟美国、苏联掰过手腕,还不能算是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才算真正在世界上站起来了。
这篇文章,简单梳理一下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后面中苏交恶的经过,不一定对,大家随便看看。
一切都从二战结束开始
必须要说明,当今世界的基本格局,是在二战结束后确定下来的。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领袖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了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秘密首脑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协定约定,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主要负责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对日战争。苏联将获得中国东北和日本在远东的一些利益,其最主要的,是中国东北大连、旅顺的不冻港和铁路。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预示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还剩下日本,在东亚负隅顽抗。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迅速占据中国东北。此时,中国名义上的政府还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苏联为了在日本战败后仍然维持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远东地区的不冻港),和美国一起,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逼迫其在1945年8月14日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条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同意外蒙古公投独立(当时蒙古在苏联控制下,所谓的公投,其实就是走个形式);同意苏联拥有旅顺和大连的驻军权和使用权;同意苏联拥有中长铁路经营管理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中国到底怎么办,成为一个问题。苏联和美国,希望国共合作,不要打,让国民党当家,在“国会”中给共产党几个席位。苏联之所以也会赞同国共和谈,大概是这么几个原因:当时没有人看好中国共产党,即便是苏联,也并不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夺取政权,如果苏联支持了共产党,最后却失败了,以后和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府之间,多少有点尴尬;中国共产党不是很听话,毛泽东他们太有自己的想法了,遵义会议上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就是扇了苏联一个耳光;《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可是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署的,如果万一共产党上台了,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承认这个条约,存在巨大的变数。所以,苏联和美国,都希望国民党掌权。
可是最后国共还是谈崩了。中国内战爆发后,苏联和美国的援助,基本上全都给了国民党。也就是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是同时面对国民党、美国和苏联。即便是这样,内战的形势竟然是一边倒的摧枯拉朽。1949年初,中国共产党眼看就要跨过长江解放全中国了,苏联还要在中间调停,希望国共划江而治,一个统一的、由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不是苏联希望看到的。好在毛泽东没有听苏联的,而是一鼓作气,跨过长江,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
当时的新中国,还非常弱小,在国际社会中只能选择抱大腿。美国还是苏联,其实都可以考虑。共产党提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需要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也就是说,国民党政府签的所有协议,我们都不认,如果想要继续合作,需要跟新中国签订新的协议。美国不同意,他们要求继续保持他们所有的权益。但是苏联呢,考虑到希望共产党倒向自己,所以提出:所有的协议,都可以重新谈。所以毛泽东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别了,司徒雷登》,和美国决裂,倒向苏联。
和苏联的新协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
1949年12月21日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70大寿。毛泽东希望访问苏联,以给斯大林祝寿的名义去见他一面,其实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也就是新的协定问题。
1949年12月6日,毛主席出访苏联,16日抵达莫斯科,开始了和苏联的谈判。斯大林很强硬,说可以重新签一份协议,但是协议的内容,需要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保持一致,不能改动,并且没有商量的余地。毛泽东谈不下去,很生气,开始装病,闭门不出,其实是在拖延时间。此时,周恩来正在斡旋,争取西方的支持。
英美看到中国倒向苏联,并且毛泽东去苏联见斯大林,如果这两个超级大国联合起来组成同盟,后果不堪设想。1950年1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称,台湾应归还于中国,美国不会武力干涉中国内政。西方这一系列对中国友好的表态,给斯大林造成了巨大压力,如果因为条约的问题,彻底激怒了新中国,逼迫其倒向英美,是苏联绝对不能接受的。
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带着一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来到苏联,开始新一轮谈判。
1950年2月17日,中苏谈判结束,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核心内容是:1952年之前,苏联放弃在中国东北的所有权益,包括大连、旅顺和铁路。但是外蒙古仍然独立,苏联承诺援助中国50个工业项目并提供贷款。刚成立不到半年的新中国,能获得这样的条款,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可是,新中国并不知道,一场针对她的更大的阴谋(阳谋)正在酝酿着。
朝鲜战争爆发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失去了远东的不冻港和铁路,没有了基地,利益受到了重创。其实,在斯大林同意中国拿回东北所有权益之前,他已经在酝酿一个新的计划。他此时如果有心理活动,一定是这样想的:毛泽东,你拿走的,我会让你乖乖的吐出来。
而这个阴谋(阳谋),就是支持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
金日成完全是由苏联扶持起来的,彻彻底底的亲苏派,和中国的关系并不算特别好。那时候苏联还是社会主义阵营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实力比中国强大太多,金日成抱大腿,也无可厚非。
金日成一直想要统一朝鲜半岛,可是之前斯大林一直都没同意。转折点出现在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密电金日成,开始支持朝鲜统一。此时,毛泽东还住在莫斯科,周恩来带着新的条约和英美的压力,和斯大林就中国东北的权益问题进行激烈的谈判,此时斯大林密电金日成,从时间节点上看,似乎并不是突发奇想。
1950年4月,金日成前往苏联,和斯大林举行了3次密谈,据说密谈没有档案,因为斯大林不允许记录。后来根据金日成当时的翻译文日的回忆,斯大林要求金日成去北京见毛泽东:你一定要尽快到中国去一趟,这件事,由你来亲自告诉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是个革命专家,东方的事情,他比我更清楚。再说,我们在‘三八线’的划定上和美国人有协定,战争一旦打起来,苏联红军是绝对不可能出兵帮忙的,但是中国人不受这个制约,到时候真正能够帮助你们的,只有毛泽东同志。所以,你要多向他请教,先去听听他的意见。斯大林给了亲苏的金日成武器装备和贷款,可是却又要求金日成去找毛泽东并得到他的许可,其目的,就是为了拖中国下水。
1950年5月3日,斯大林给毛泽东去了一封电报,说:“前不久金日成同志到莫斯科来了,我和他谈了一些问题。具体谈了些什么,金日成同志很快会到北京,当面向您汇报”。然后又给金日成发电报,催他去北京见毛泽东。
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虽然一百个不乐意,在斯大林的逼迫下,还是前往北京,见了毛泽东。金日成说:毛泽东同志,我最近去了一趟莫斯科,斯大林同志已经同意我们的作战计划了,我们马上就要向南朝鲜发动进攻。毛泽东大吃一惊,说:不对吧,我刚从莫斯科回来,斯大林没跟我提啊。金日成说:对,你回来之后我才去的。毛泽东很生气,说不谈了。当晚11:30,周恩来紧急赶往苏联大使馆,要求发电报到莫斯科,问问斯大林到底怎么回事。14号早上,斯大林的回复电报说:斯大林已经同意朝鲜人民关于统一的建议,并强调说,这个问题最终必须由中国和朝鲜同志共同解决,如果中国同志不同意,则应重新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电报虽然说要征求中国的同意,但是态度很强硬,毛泽东不得不接受。于是毛泽东对金日成说:我们还有新疆、西藏、台湾的问题没解决,估计帮不上忙。不过如果美国介入,他们不过三八线还好,如果过了三八线,我们一定帮你们打回去。最后还问:你们还需要什么帮助?金日成说:谢谢毛泽东同志的好意,不过,我现在需要的一切,斯大林同志已经全给我了。第二天,金日成就走了,回去开始部署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斯大林的如意算盘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到,朝鲜战争,就是斯大林支持金日成,直接策划发动的。那么问题来了,斯大林到底怎么想的?
要知道,当时二战刚结束没多久,美国还非常强大,斯大林支持朝鲜打南韩,说是已经准备开始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不为过。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斯大林冒着这么大的风险,支持朝鲜发动战争?斯大林绝对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必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其实,仔细分析,就能够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苏联和新中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苏联将失去中国东北,也就意味着远东地区他们不再有海军基地,斯大林的目的,就是为了远东的海军基地。我们来分析一下,他支持金日成发动战争,能否达成目的。
朝鲜战争爆发的后果或者说走势,大概是这几种情况:
第一种:金日成依靠中国军队(朝鲜战争中朝鲜军队主要是中国送给他们的曾经在中国作战的朝鲜人组成的军队,是他们的绝对主力)和苏联的武器装备、军事指挥(作战计划几乎全部是由苏联军官制定),一举歼灭南韩,统一朝鲜。美国没有什么反应,默认了这种结果。那么,亲苏的朝鲜半岛,将成为苏联的远东基地。这种结果,简直是超额弥补了丢失大连和旅顺带来的损失。
第二种:美国出面干涉,将朝鲜打败,中国不敢出兵。那么美国将帮助南韩北上,到时候中国感受到压力,一定会求助苏联,苏联趁机出兵,占据中国东北,主要就是大连等港口,成为他们的远东基地。那时候,苏联就可以逼迫中国签署另外一个协议,长期占据大连和旅顺。
第三种:中国出兵,但是他们自知不敌美国(或者出兵后被美国打败),请求苏联援助,这样苏联也可以顺势出兵中国东北,获得远东基地驻兵权。同时,如果是这种情况,中国将彻底和美国决裂,重新倒向苏联,成为苏联在东亚的盟友。
这三种情况,对苏联来说,都可以达成他们的战略目的,而所付出的代价,却并不大。
不得不说,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盘。
中国怎么办?
斯大林的主意,其实是阳谋,意思是:我的意图你可以知道,看你怎么接招。
毛泽东听到金日成要发动朝鲜战争时大吃一惊,已经意识到斯大林的核心意图。
1950年6月27日,朝鲜战争爆发两天后,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牵制中国的力量。
1950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这个决议,苏联有否决权,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时苏联驻联合国大使曾向斯大林建议,苏联代表应于6月底前返回安理会(苏联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议中国代表席位被台湾国民党政府继续占有而缺席联合国安理会),以便行使否决权,反对联合国通过不利于朝鲜的决议,但被斯大林拒绝了。斯大林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美国出兵,这样中国才能被牵制进去,才能彻底倒向苏联,成为苏联的盟友、小弟,自己的战略意图才能达成。就这样,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成了“正义之师”,出兵朝鲜半岛。
得知美国出兵的消息后,毛泽东一根接一根的抽烟,把斯大林的意图和未来战争的走势想了一遍又一遍。怎么做,才能既抵御美国的威胁,又不沦为苏联的傀儡,让新中国真正的站起来?东北和台湾,到底怎么选择?东北很重要,新中国所有的重工业,都在东北,如果东北丢了,不论是被美国威胁还是被苏联驻军,都将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危害。那么,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种战争走势,还有没有第四种可能性?
当时大部分的新中国领导人,都不同意出兵朝鲜。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中美实力非常悬殊,这将是一场非常艰苦战争。
毛泽东深思熟虑后,下定决心,要打!毛泽东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于是中国放弃台湾,抽兵北上,跨过鸭绿江,开始了这场抗美援朝战争。
第四种可能
中国出兵了。
斯大林坐在克里姆林宫,等待着毛泽东求救的消息。
可是最后他失望了,中国除了邀请苏联海军驻扎旅顺,以威慑美国海军,并邀请苏联空军进入中国东北,以防御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外,再没有对苏联做出更多的援助请求。
斯大林还不死心,等着中国战败的消息,这样他好名正言顺出兵中国东北。
然而他再一次失望了。
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居然在没有海军和空军协助进攻的情况下,顶着美军的狂轰滥炸,打出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战役,硬生生的把美军赶到了38线之南。
1953年7月27日,中美签订朝鲜战争停战协议,朝鲜战争结束(韩国并未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意味着朝鲜和韩国的战争并未结束)。
抗美援朝的影响
抗美援朝的胜利,震惊了全世界!
这结果完全出乎苏联的意料。按照斯大林的预计,中国军队,在朝鲜那样的情况下,面对联合国军,根本没有获胜的可能性。因为即便是把苏联军队放上去,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可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竟然做到了,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赢得了战争,并逼迫美国签署了停战协议。
苏联虽然没有获得远东的基地,这个战略目标没有达成,可是他们还是很高兴。
第一,苏联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同时削弱了美国和中国的实力,这实在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尤其是对美国,那个在二战中不可一世的超级帝国,那个因动用了原子弹而声望如日中天的超级帝国,那个让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仰望的超级帝国,跟自己的扛把子小弟打了个平手,国际声望急剧下跌,社会主义在国际上的威望空前高涨——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义战士是不可战胜的,就算是美国也不行。
第二,朝鲜的局势保住了。对斯大林来说,朝鲜战争最坏的结果,是朝鲜半岛被南朝鲜在美国的帮助下统一。虽然这对苏联来说,也很难受,但是还好,毕竟战争发生在朝鲜,并不在自己的本土。可是现在,朝鲜和南韩,仍然是以38度线为界线,和战争爆发之前,是一样的。北朝鲜仍然是金日成当政,仍然是苏联忠实的小弟,远东的局势,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而产生重大的损失。
第三,中国在国际阵营上,彻底倒向苏联,成为自己在东亚的盟友,而这个盟友,还是刚刚战胜了美国的扛把子小兄弟。
所以,苏联决定再加把劲,把中国彻底拉到自己身边,为后续的远东战略做好准备。
苏联的做法就是:完全执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条款,放弃了在东北的所有利益。同时,承诺的50个援建项目也快速部署到位,不但如此,还额外增加了91个规模巨大的工业项目,后来又增加了几个,总共达到了156项。在1957年最高峰时,苏联援建的项目达到了291个,援助金额达到了30亿美元,是1950年承诺金额的10倍以上。这些项目,为后来中国的军工等重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构建了中国重工业的根基。
朝鲜战争之前,苏联还没有真的正视过新中国,但是此役过后,中国才真正成为了苏联的盟友。
主权问题免谈
苏联和中国成为盟友后,对于远东的利益,仍然念念不忘。中国不好惹,是连美国都敢揍的主,强制性的要求中国开放港口,怕是毛泽东不会答应。
此时斯大林已经去世,接替者赫鲁晓夫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的思路是在中国领土上建立长波电台,并和中国组建联合舰队。
关于长波电台,中国原则上是同意的,但是要求电台主权归中国,这样,后面怎么使用,我说了算。可是苏联不答应。
关于联合舰队,那时候中国压根就没有所谓的舰队,联合舰队其实就是苏联舰队,如果组建成功,那么苏联就再次获得中国港口的驻军权——《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失去的,总是要想办法拿回来。这一条,中国没有答应,不但没有答应,毛泽东态度还很强硬。赫鲁晓夫感觉毛泽东生气了,于1958年7月31日,乘专机抵达北京南苑机场,开始和中国领导人会谈。
会谈的内容是这样的:
正当赫鲁晓夫漫无边际地说目前海峡局势紧张,美国第七舰队活动频繁,苏联舰队已进入太平洋,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个长波电台以便指挥联络时,毛泽东突然做了一个打断的手势,毫不客气地质问赫鲁晓夫:“你讲的这一大堆毫不切题。我问你,什么叫共同舰队?”赫鲁晓夫很不自然地回答:“你这样子我很不理解,我们不过是来跟你们共同商量商量。”毛泽东再次质问:“什么叫共同商量,我们还有没有主权?你们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你们都拿去算了!”赫鲁晓夫极力地争辩说:“我们没有这个意思,不要误解。现在是和我们的中国同志商量,就是要共同加强防御力量。”紧接着赫鲁晓夫又转守为攻,委屈地说:“我们没有想到,毛泽东同志竟把这个问题提高到侵犯主权的程度。你们这样看我们,令我们感到伤心。”毛泽东坚持认为苏联的建议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他说:“斯大林不是这样的吗?搞了一个旅大,搞了两块半殖民地——东北和新疆。只要苏联坚持搞海军‘合作社’,中国就不干。你们坚持一万年,我们就一万年不干。”赫鲁晓夫再次辩称没有提过这个问题,“并且永远不会提这样的问题”。毛泽东说:“永远不提了,那好,记下来!”
但赫鲁晓夫仍不罢休,仍希望能在中国建设一个苏联海军基地。于是他向毛泽东试探性地提出:“我们能不能达成某种协议,让我们的潜水艇在你们的国家有个基地,以便加油、修理、短期停泊,等等?”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行!而且我不再想听到有人提起这件事。”赫鲁晓夫不满地说:“毛泽东同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在互相合作和供应方面并没有什么麻烦,可是我们这里竟连这样简单的一件事都不能达成协议!”赫鲁晓夫进一步说,“假如你愿意,你们的潜艇可以使用摩尔曼斯克做基地。”摩尔曼斯克位于苏联与芬兰交界的北冰洋海域,当时中国海军根本没有使用这一基地的能力,赫鲁晓夫提出这样的建议,不啻于是对中国的羞辱。毛泽东针锋相对地说:“不要!我们不想在摩尔曼斯克干什么,也不希望你们在我们这儿干什么。英国人和别的外国人已经在我们国土上待了很多年,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可以看出,苏联在远东建设海军基地的愿景,从来都没有放弃。但是他们碰上了毛泽东。毛泽东在主权问题上,是寸步不让的,涉及到主权问题,免谈!
赫鲁晓夫也很委屈:我们给你们这么多援助,结果你们连个海军基地都不给。毛泽东说:就是不给!
从那时候开始,中苏关系开始遇冷。
中苏交恶
中苏关系持续降温,并没有任何修好的迹象。
195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事先未通报苏联。
1959年6月,苏联以和美国达成禁止核武试验的协议为由,停止对中国核项目的援助。
1959年8月,中印边境纠纷,苏联在未和中国沟通的前提下,发布对中印冲突中立的声明。
1960年7月16日,苏联单方面撕毁和中国的合约,召回全部苏联专家,销毁部分技术图纸。
中苏至此,全面交恶。
1962年,中印冲突中,苏联选择支持印度,在中国北部进行施压。
1964年,苏联开始向中苏边界地区增兵,并不断制造事端。
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苏方挑起的边境事件达4189起。
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出动70余人,分乘4辆军车,从珍宝岛上游的下米海洛夫卡和下游的库列比亚克依内两个方向侵入珍宝岛,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打死打伤6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将入侵的苏军逐出珍宝岛。15日,苏联边防军3次出动50余辆坦克、装甲车和步兵100余人,在直升机、炮火支援下向守卫珍宝岛的中国边防分队发起猛烈进攻,并用多种火炮轰击中国境内纵深地区。中国边防部队激战近9小时,顶住了苏联边防军的6次炮火急袭,挫败了进攻。17日,苏联边防军又出动步兵70余人,在坦克支援下入侵珍宝岛。中国边防部队以炮火将其击退。中国边防部队的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保卫了国家的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结语
事实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如果想要获得主权独立,享受太平,就只能靠自己的强大。
强硬的外交后面,是强大的军事实力在支撑。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我们能享有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是先辈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奋斗换来的。
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span>这篇正好补充了《长津湖》的背景知识。</span>希望还有后续:如何利用鹰来牵制熊的。
看完后我更理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xqiushi 这个后续不好写,知识储备还不够,可能得等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