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意味着:无法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如果极端一些:不能接受别人有和自己不同的想法。
前几天《长津湖》上映,引起网上很多讨论。其中有一个对电影情节的批评是这样认为的:易烊千玺饰演的伍万里,问段奕宏饰演的谈子为,是为了什么而战斗。谈子为回答他:是为了军人的荣耀。批评者认为:这样的回答就是胡说,当时的志愿军,一定不会为了军人的荣耀而战斗,他们都是为了保家卫国,所以说,编剧在胡编乱造,因此得出结论,这部电影,是烂片。实际上,我开始慢慢理解,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那么多的误解、不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是想自己所想,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和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错的。所以我们才形成了各种所谓的圈子,并为了不同的想法争吵、谩骂,甚至大打出手。抗美援朝,志愿军一百多万人,有没有可能,哪怕只有一个志愿军,认为他是为了军人荣耀而战斗?有人为了父母、有人为了妻儿、有人为了保家卫国、有人为了战功和荣誉,我想,任何一个,都是正当的、正常的、应该被尊重的理由。为什么所有的军人,都只能有一种想法呢?
我个人认为小说是比较难写的,比历史、励志类的非虚构作品更难一些,原因就在于,小说的作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笔,塑造多个不同想法、不同做法的人物。这很难。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作家也一样。可是他们还必须塑造多种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有聪明的,有愚蠢的,有正常的,有偏激的,有三观正常的,也需要有三观歪的。
我写过小说,我必须承认自己写的并不好,不好的原因并不是在于故事或者文笔,而是人物的性格塑造很差。很多人说的话,做的事,感觉都差不多。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说出来的话,看问题的角度,一定是不一样的。一个省长和一个电子厂的女工,对同一个事情的看法,也定然是不同的。如何在虚构的作品中,体现出这样的差异,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力。
如果这种事情处理不好,作品就显得有瑕疵。例如:皇帝微服私访,遇到一个路边种地的老大爷,那老大爷张口之乎者也,各种成语典故信手拈来,出口成章,跟皇帝交谈对答如流,说的皇帝不住点头,简直比宰相还要有才。再比如,在一些悬疑类的小说或者电影中,大家说话都很简短,好像说几个字,其他人就全都明白了,甚至有时候,一个眼神,大家就都理解了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才是真的难以发生。
因为这个世界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所以什么人都有。有些人高冷,有些人热情;有些人自来熟,有些人慢热;有些人说话简短,有些人说话啰嗦;有些人讲话激情澎湃,有些人说话温婉动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说话方式、不同的行为逻辑,才是合理的。
相互尊重,应该从接受这个世界是多样的这个事实开始。
同一行业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差距也非常大,比如“同罪不同罚”。<span>卡尼曼把这种叫做模式噪声,这是影响判断的主要因素。</span>
@xqiushi 很多问题,没有必要完全统一,完全统一了,这个世界就失去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