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李村还钱,适逢李村大集,我就跑去逛了逛。
其实在我的家乡,并不叫赶集,而是叫做赶会,大概类似于庙会的意思。赶会这种贸易形式估计属于中国特色了吧,中国人是喜欢热闹的,这个会啊,实在是个热闹的地方,甚至于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为了买东西,只是为了凑热闹才赶会,中国人喜欢热闹之甚,可见一斑。
能成会的地方,必须是比较繁华的,至少应该有很多人来往,这样会才能开起来,起会的时候要开戏,就是说组织这个会的政府在起会的地方搭台唱戏,以告诉别人这里要起会了。早些时候人们的娱乐形式比较单一,有个地方要唱戏了那可是了不起的新闻,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了,于是大家也就都知道了这里要起会的消息了。
唱戏一般要唱三天,如果是特别大的集会,就要连唱六天了,我有幸赶上过一次起会,真正见识过那种场面,各个地方的人,各种赶来的方式,熙熙攘攘的都是人群,比起现在的演唱会也毫不逊色。小孩子是开心的,可以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吵闹着买这样那样的东西吃,现在年轻人听戏的比较少了,多数是老头老太太,搬着小板凳或者小马扎,一看就是一天。
戏唱完之后会就正式成立了,一般是每个月六天,每隔五天是一个会,按照中国的阴历计算,比如说这里起会的时间是逢二逢七,那么就是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这六天,当然尽量不要和附近的其他集会有时间冲突。
赶会买东西和去超市买东西完全是不同的感觉,在会上买东西,一定要学会砍价。现在在超市里面如果你跟人砍价估计就要被“另眼相看”了,在会上完全不同,一般来讲是照着一半的价格往下砍,这也正是集会热闹的原因。讨价还价声,汽车喇叭声,孩子哭声,众人寒暄声,响作一团,蔚为壮观。
在集会上买东西学会砍价是必须的,我在各种集会上千锤百炼,终于练成“砍价神功”,只可惜来到大城市之后,没有任何的用武之地,这也是我不想出去买东西的原因之一。昨天狠狠的砍了一次价,买到的东西竟然格外便宜,让我对自己的“砍价神功”信心倍增。
和集会最相关的时候是过年,所有人的年货都是在集会上采购的,而买年货基本上就集中在二十五到二十九这几天,所以集会上那个热闹啊,只不过我在家里待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很少能赶上集会,今年寒假竟然一次会也没有赶,长此以往,赶会的感觉将慢慢被我遗忘。
还记得小时候赶会,每次去基本上都是几车人一起去,每辆车都有一二十人,在路上就看到很多车辆往会场赶,远远的就已经能感受到集会上热闹的氛围。小孩子最关注的是玩具和炮仗,下车以后就跑到玩具摊上去了,大人们去买菜和衣服之类。那时候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理发,理发也是摆摊的,理发师挑着一个挑子(当然现在基本都是用自行车了),一头是炉子烧开水,另一头是凳子和理发用具,所以有一句歇后语叫做:理发师的挑子——一头热。可惜现在这种形式几乎再也见不到了。
哪里人不重要吧,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心态
semor 是哪的人啊,这么有趣啊
呵呵,可惜以后机会越来越少了。
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