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客标题有些让我痛心,可是我仍然要这样写,因为我觉得,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已经非常严重了。
刚看到一个电视节目,是著名的毕姥爷的《星光大道》,里面有一个外国老人参加比赛。说一句实在话,那个外国老头的才艺是很差的,除了唱歌,基本上没有其他任何的才艺,而且唱歌还走调。就这样一个外国老头,竟然坚持到了最后一关。再倒数第二关的时候,有一个江苏的姑娘,跳一段南方的舞蹈,唱着南方的小调,真美,可是就这么一段精彩的节目,竟然让那个唱歌跑着调的老外PK下去了,我感觉很悲哀。中国人不再喜欢自己民族的东西,而是选择去欣赏自己都听不懂的外国文化。
前几天和高聊天,她跟我说印度的大学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说英语,我断言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过不了多久印度这个国家就灭亡了。一个国家连自己的语言都没有了,用别的国家的语言在交流还谈何国家呢?比如我们遇到自己的老乡,说几句家乡方言大家倍感亲切,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我跟她说:如果国家规定我们从小学开始必须说普通话,那么你的孩子长大了你是叫他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高说肯定教他普通话。我说那几十年后等你的孩子长大了就没人会说你家乡的方言了,你也就没有老乡了。把这个论点放在一个国家,也是一样的。我们所有的大学没有一所开中文课,可是英语却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必修!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强制,如果所有人都不学中文了而去学英文,那我们的国家未来也不会光明到哪里去。郭德刚说,遇到一个孩子,会七八国的语言,可是听不懂相声,换句话说,这孩子不怎么懂中国话。郭德刚最后评论说:国家要是不管我早打死他了。我支持郭德刚。我的意思是,我们根本就不应该把英语作为我们的必修,并且什么四级六级统统取消。不会英文我们还不活了?可是我看到的情况是:我们就算不学中文,也要拼命的去学英文。
前几天我推荐了一部电影,叫做《斗牛》,很多人给我留言说看不下去。可是我要说: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中国人的传统和文化。黄渤出演的人物是一个代表,一个典型,他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农民的本性:善良,贫苦却又乐观。每一个中国农民都能够在他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好的银幕形象应该具备的效果。就像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和《活着》一样,探讨的是中国人深层的本性。现在很多人开始喜欢好莱坞式的大片,惊险,刺激,帅哥靓妹,香车美女,大制作,大场面,看起来非常爽,可是看完之后呢?谁能告诉我你看完《变形金刚2》之后学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对你能有什么样的影响?除了一个爽字,其他的什么也没有。我不是否认好莱坞,好莱坞发展了这么多年,优秀的电影层出不穷,可是人们的思想在想的是:好莱坞拍的都是好电影,中国人拍的都拿不出手。其实中国很多的电影都很有深度,不要去看什么电影奖,外国人评的奖根本不公平,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懂中国电影。现在最让我悲哀的是:中国人不再关注中国人拍出来的反映中国人的电影了,反而更关注和我们一辈子甚至都没有任何关系的老外的生活。
我们可以假装承认我们很爱国,我们也可以假装自己并不崇洋媚外,可是我们骨子里却在问自己:你是崇洋啊,还是媚外啊?
对了,说点具体的,大家交流下,呵呵.
其实蒙古人, 满人, 北魏孝文帝的鲜卑人以及历史上的其他北方蛮族, ,以及新文化运动后的欧洲西文, 日语中的汉字词,等等,都对现在我们说的北方标准汉语有很多影响呢.
我老家是河南的,比如我的母语中很多不能写出来的方言词汇, 我怀疑有很多是外语词.
干部,名词,等等, 这些明治维新后进入中文的日本产汉字词,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被人批评或提到的现代汉语'欧化'语法.
比如什么'现代化', '**化'这样的构词.
我们的语言已经被改变了, 不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来深圳后切切实实的发现很多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 可以轻易的从文言文中找验证, 反倒北方, 汉语发源地已经不用这些了. 很支持北方蛮族影响汉语的说法.
这样的话, 事实上成为现代标准汉语的'普通话'反倒不是那么的'血统纯正', 不如粤语闽语, 这不还是被人使用并喜爱吗?
我回到电脑前了,好累,刚才...
你也在啊,回的好快.
其实你想,就是汉语,不也是一直在变吗? 不过有时很难感受出来.
书面语上, 文言文的不同时期有细微的差别, 现在是白话文;
口语上, 汉字-甲骨文发明前的口语和各个时期,朝代不一样;
仅仅是100多年前的满清, '她'字都还没有呢, 只有'他', 鲁迅还用'伊'呢
传言客家人有句俗语:宁卖祖宗田, 不卖祖宗言.
如今呢, 他们不一样在珠三角, 我认识的好多, 都会说北方官话和粤语.
语言在历史时期和现在,都可以很好的标识民族身份, 以及附在民族身份上的各种利益, 事关生存的, 等等.
现在时代变了.
中国还是中国, 这点要看中国还是什么样的中国, 我希望将来, 中国会是一个比现在好的中国, 更好的中国. 有没有一些现在的特征, 倒不重要.
许知远(也推荐你看一下,如果有兴趣)写过篇文章, 名字就叫做 很好玩的, 说好多人, (世界范围内的), 都对一种独特性的东西有偏爱, 比如二战前的日本文化, 甚至武士道; 被大众知晓黑暗前的苏维埃乌托邦, 等等...
说的是人的心理, 大众的心理.
@David 许知远的文章名: